杜村集乡

    9多云
    • 风力:南风<3级
    • 相对湿度:66%
    • 紫外线强度:
    • 气压:1015 kPa
    • 降雨概率:0%
    • 能见度:15km(公里)
    数据更新于:2024-06-30 18:00
    • 今天白天多云
      最高温度:20℃
    • 今天夜间多云
      最低温度:9℃

    临漳杜村集乡天气预报24小时详情

    临漳杜村集乡未来一周天气预报

    临漳15天天气>>
    • 星期日6月30日多云9℃ ~ 20
    • 星期一7月1日多云8℃ ~ 19
    • 星期二7月2日多云9℃ ~ 17
    • 星期三7月3日多云8℃ ~ 16
    • 星期四7月4日8℃ ~ 19
    • 星期五7月5日4℃ ~ 21
    • 星期六7月6日4℃ ~ 20

    临漳杜村集乡15天、30天天气预报

    临漳30天天气>>

      邯郸市临漳县杜村集乡天气、简介

      杜村集乡地图

      杜村集乡今天白天多云,最高气温20℃南风;夜间多云,最低气温9℃北风;

      杜村集乡下辖26个行政村,30个自然村。 杜村集,北宋为杜村。明代保安集迁此,遂发展成集市。明正德年为杜村集和杜村屯。清乾隆年至今为杜村集。杜村集耕地面积3524亩,农业人口2854人。

      乡0驻杜村集村。面积68.9平方千米,人口4.55万。辖26个行政村:杜村集、西夹河、三教堂、东冀庄、西冀庄、东小庄、高夹河、西小庄、路夹河、周房村、杜庄、安庄、郭庄、栾庄、贺村、关村、秦村、齐楼、张庄、土楼、西营、东营、羊羔、赵庄、梅庄、西宋。

      夹河村沿革情况

      清《乾隆彰德府志》记载有夹河村。咸丰至光绪年为大夹河、小夹河。今为路夹河、西夹河、高夹河。

      路夹河:

      据查,明初从-迁民到此,隔河定居。此村位于河东,取名东隔河,演变为东夹河。后东夹河村分为二,此村路姓居多,改为路夹河。路夹河耕地面积3014亩,农业人口1712人。

      高夹河:

      据查,明初从-迁民到此,隔河定居。此村位于河东,取名东隔河,演变为东夹河。后东夹河村分为二,此村高姓居多,改为高夹河。高夹河耕地面积2521亩,农业人口1551人。

      西夹河:

      据查,明初从-迁民到此,隔河定居。此村位于河西,取名西隔河,演变为西夹河。西夹河耕地面积2952亩,农业人口1802人。老红军战士,0员黄金财系西夹河村人。

      西营(老营):

      据查,北宋时宋辽交战,宋兵老营设在此地,得村名老营。因位于东营之西,1955年改名为西营。西营耕地面积2832亩,农业人口1719人。

      -东营(小营)

      据碑文记载,明初张姓从-迁到磁县西玉曹。因遭水灾迁到临漳境内张固村。又遭水患东迁至小营,后改名东香营,简化为东营。东营耕地面积4226亩,农业人口2527人。

      -东冀庄、西冀庄

      据查,明初冀姓从-迁此定居,取名冀家庄。清《乾隆彰德府志》记载为冀家庄。后因漳水为患,部分冀姓居民西迁,另建新村,取村名西冀家庄。留居者称老蚴家庄,后改为东冀家庄。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东冀家庄、西冀家庄。后简化为东冀庄、西冀庄。

      东冀庄耕地面积3009亩,农业人口2748人。

      西冀庄耕地面积3790亩,农业人口3098人。

      -东小庄、西小庄

      《临漳县志》记载,北周建德六年(577年),临漳县治由邺城迁出,移至邺东二十里。隋大业十年(614年)在此(即小庄)筑临漳县城。临漳县城在小庄经历了隋、唐、宋元和明初五个朝代。从北周建德六年(577年),到明洪武二十七年(公元1394年)共经历了817年。洪武十八年临漳县城毁于漳患,洪武二十七年,县城迁走后取名旧县小庄。后村分为二:东小庄、西小庄。

      东小庄耕地面积878亩,农业人口646人。

      西小庄耕地面积856亩,农业人口655人。

      -康庄、西宋村、贺村

      康庄、西宋村和贺村历史悠久,北宋已形成村落。明《嘉靖彰德府志》记载,北宋为桃源。清乾隆四十四年碑文记载,康庄和西宋村原名西古桃源村;贺村原名东古桃源村。清《乾隆彰德府志》记载为康家庄、宋家村、贺家村,村庄以性氏取名。后村名沿革,简称康庄、宋村、贺村。宋村1982年3月2日改名西宋村。康庄现归西宋村辖。

      贺村耕地面积2438亩,农业人口2532人。

      西宋村耕地面积1761亩,农业人口1698人。

      -郑家庄、三家村

      郑家庄建于是120年前。据查,因老营(今西营)郑姓迁此种地,形成村落,称郑家庄。该村现归东冀庄辖。

      据查,三家村常遭水患,只留下三户人家在此居住,称三家村。咸丰年为三家村、村名沿用至今。该村现归东冀庄辖。

      -赵庄

      明初,赵姓从-迁此定居,故取村名赵家庄。清《乾隆彰德府志》记载为赵家庄。简称赵庄。村名沿用至今。赵庄耕地面积630亩,农业人口594人。

      -张庄

      张庄原名保安集。明代因受漳河水患,集市移至杜村。因张姓居多,改名张家庄。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张家庄,简称张庄。村名沿用至今。张庄耕地面积4506亩,农业人口3200人。

      -郭庄

      明初,郭姓从-迁此定居,取名郭家庄,简称郭庄。郭庄耕地面积424亩,农业人口314人。

      -梅庄

      明初,梅姓从-迁此定居,取名梅家庄。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梅家庄,简称梅庄。村名沿用至今。梅庄耕地面积2250亩,农业人口1418人。

      -安庄

      明初,安姓从-迁此定居,取名安家村。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安家村。后演变为安庄。安庄耕地面积1652亩,农业人口1462人。

      -关村

      明初,关姓从-迁此定居,取名关家村,简称关村。关村现有耕地532亩,农业人口482人。

      -周家村、房家村

      据查,明初周、房两姓先后从-迁此定居,取名周家村、房家村。清咸丰年至光绪年为周家村、房家村。后二村合为一个行政村,取名周房村。周房村耕地面积440亩,农业人口307人。

      -三教堂

      据查,明初从-迁民到此,建有道、儒、佛三教神像庙堂,取名三教堂。清《乾隆彰德府志》记载为三教堂,村名沿用至今。三教堂耕地面积2218亩,农业人口1567人。

      三教堂是功勋卓越的老干部王景文的故乡。

      -羊羔

      据查,明初杨、高二姓从-迁此定居,取名“杨高”村。后演变为羊羔。清《乾隆彰德府志》记载为羊羔村、村名沿用至今。羊羔耕地面积1879亩,农业人口1629人。

      -杜庄

      据查,明初杜姓从-迁此定居,取名杜家庄。清咸丰年到今为杜家庄,简称杜庄。杜庄耕地面积583亩,农业人口660人。

      -秦村

      据《秦氏家谱》记载,此村原名丁家村。明初,河南光州固始县凤凰村秦姓迁此,改名西秦村。后秦姓发民成大户,改名秦家村。清《乾隆彰德府志》记载为秦家村,村名沿用至今。简称秦村。秦村耕地面积1362亩,农业人口1396人。

      -栾庄

      据查,明初栾姓从-迁此定居,取名栾家庄。清《乾隆彰德府志》记载为栾家庄,村名沿用至今。简称栾庄。栾庆耕地面积1084亩,农业人口1140人。

      -土楼

      据查,明初,王姓从-迁此定居,用土坯盖了一座楼房。因建筑特殊,故得名土楼庄,后简称土楼。土楼耕地2369亩,农业人口2234人。

      -齐楼

      据查,明初,齐姓从-迁民到此,盖有楼房,故名齐家楼。清咸丰年至今为齐家楼,简称齐楼。齐楼耕地面积1382亩,农业人口1037人。